Citation: | XU Yan-ru, LIN Gang. Effects of Enrofloxacin on the Growth and Fatty Acids of Isochrysis Galbana[J]. Fujia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1, 52(9): 8-14. DOI: 10.13651/j.cnki.fjnykj.2021.09.002 |
[1] |
邱楚雯, 王韩信.饵料藻类的研究进展[J]. 水产科技情报, 2018, 45(3):127-132.
|
[2] |
许友卿, 韩进华, 陈亨德, 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对水生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与机理[J]. 水产科学, 2018, 37(2):271-277.
|
[3] |
于润林, 崔舒云, 程波, 等.两种剂量下恩诺沙星及其代谢物环丙沙星在虹鳟鱼体内代谢残留研究[J/OL].大连海洋大学学报:1-16.[2021-05-07].https://doi.org/10.16535/j.cnki.dlhyxb.2021-017.
|
[4] |
黄铢玉, 方龙香, 宋超, 等.不同温度和pH对恩诺沙星及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在渔业下层水体中消除规律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21):132-139.
|
[5] |
张天闻.连续药饵投喂方式下恩诺沙星及其代谢物环丙沙星在大黄鱼体内的残留消除研究[J]. 渔业研究, 2020, 42(1):29-35.
|
[6] |
管超, 毛杰.抗生素对水生态环境毒性效应研究概述[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4(2):136.
|
[7] |
郑明刚, 郑立, 王玲, 等.五种抗生素对等鞭金藻(Isochrysis sp.CCMM5001)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 海洋环境科学, 2011, 30(4):569-572.
|
[8] |
秦洪伟, 陈柳芳, 鲁楠, 等.恩诺沙星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研究[C]//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 2011:7.
|
[9] |
杨弯弯, 武氏秋贤, 吴亦潇, 等.恩诺沙星和硫氰酸红霉素对铜绿微囊藻的毒性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10):1829-1834.
|
[10] |
王桂祥.低浓度混合抗生素对普通小球藻的联合毒性效应及机理[D]. 青岛:青岛科技大学, 2019.
|
[11] |
张莺脐, 张羡宇, 石硕, 等.球等鞭金藻对氟苯尼考胁迫的响应研究[J]. 水生生物学报, 2020, 44(6):1278-1286.
|
[12] |
皋德祥, 宋国梁, 葛利云, 等.2种抗生素对球等鞭金藻的毒理学研究[J]. 浙江农业科学, 2013(2):179-182.
|
[13] |
赵素芬, 曹日波.土霉素、氯霉素对湛江等鞭金藻细胞增殖和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J].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4(3):19-23.
|
[14] |
刘建超, 陆光华, 杨晓凡, 等.水环境中抗生素的分布、累积及生态毒理效应[J].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2, 24(4):14-20.
|
[15] |
蒋冰飞, 孙颖颖, 王长海.营养盐对球等鞭金藻生长和脂肪酸含量及组分的影响[J]. 海洋通报, 2007(5):56-61.
|
[16] |
陈建楠, 陈由强, 薛婷.球等鞭金藻中岩藻黄素的提取及其纯化工艺研究[J]. 福建农业科技, 2020(4):28-37.
|
[17] |
彭悦, 刘玉莹, 祁艳霞, 等.微藻油脂含量不同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J].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5, 30(5):455-460.
|
[18] |
陈建楠.球等鞭金藻生产岩藻黄素和油脂的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18.
|
[19] |
BEAUMNT A R, NEWMAN P B.Low levels of tributyltin reduce growth of marine micaroalgae[J]. Mar Pollut Bull, 1986, 17(10):457-461.
|
[20] |
王长海, 孙颖颖.球等鞭金藻细胞生长抑制因子的初步研究[J]. 海洋通报, 2006(3):29-33.
|
[21] |
王洪斌, 成明, 杨艳艳, 等.绿色巴夫藻和米氏凯伦藻对3种常见抗生素胁迫的响应研究[J]. 水产科学, 2012, 31(6):329-332.
|
[22] |
朱诚越.常用抗生素对两种饵料微藻内ROS的影响研究[J]. 地球, 2015(4):323-324.
|
[23] |
鹿宁, 臧晓南, 张学成, 等.逆境胁迫对藻类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J].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2, 58(2):119-124.
|
[24] |
丛超, 胡冬雪, 孙春晓, 等.不同品系球等鞭金藻在生长及脂肪酸组成上的种内差异[J]. 中国水产科学, 2017, 24(4):774-782.
|
[25] |
陈建楠, 陈由强, 薛婷.利用UV和ARTP诱变筛选优良性状的球等鞭金藻[J]. 福建农业科技, 2020(2):9-16.
|
[26] |
王婷, 赵培, 王雪青.低温环境对球等鞭金藻3011抗氧化系统和二十二碳六烯酸产量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16, 37(1):126-132.
|
[27] |
石娟, 潘克厚.不同培养条件对微藻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J]. 海洋水产研究, 2004(6):79-85.
|
[28] |
李文权, 李芊, 廖启斌, 等.温度对四种海洋微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J]. 台湾海峡, 2003(1):9-13.
|
[29] |
王帅.富油微藻筛选及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15.
|